腐蝕性氣體吸附儀是一種用于測量和分析材料表面對腐蝕性氣體分子吸附行為的科學儀器。主要采用真空容量法原理,在低溫狀態下,通過控制不同的壓力點,分別測量固體表面吸附或脫附的氣體的量,從而得到吸脫附等溫線。依據不同的理論模型(如BET模型),可以進一步計算材料的比表面積、孔徑分布、孔體積等關鍵參數。此外,氣體置換法也是一種常用的測試方法,它以氣體取代液體測定樣品所排出的體積,具有不損壞樣品的優點,且測出的樣品體積更接近真實值。
腐蝕性氣體吸附儀的操作需嚴格遵循安全規范和實驗流程,以確保人員安全、設備完好及數據準確性。以下是通用操作步驟:
一、操作前準備
安全檢查與防護
確認實驗在通風櫥內進行,檢查通風系統正常運行。
穿戴防護裝備:耐酸堿手套、護目鏡、防腐實驗服,若涉及劇毒氣體(如Cl?),需佩戴防毒面具。
檢查尾氣處理裝置(如堿液吸收瓶)是否連接完好,吸收液(如NaOH溶液)濃度和量是否充足。
設備與試劑檢查
檢查氣體鋼瓶:確認腐蝕性氣體(如HCl、SO?)和載氣(如N?)鋼瓶壓力正常,減壓閥、管路連接處無泄漏(可用肥皂水涂抹檢測氣泡)。
檢查管路與閥門:確認耐蝕管路(PTFE、316L不銹鋼)、閥門無破損,開關狀態正確(初始狀態為“關閉”)。
檢查儀器核心部件:吸附反應器(如石英管、合金管)是否清潔無殘留,溫控裝置(加熱爐)、流量控制器(MFC)、檢測系統(如氣體分析儀)電源連接正常。
樣品準備
稱量待測試樣(如吸附材料顆粒、粉末),按實驗要求裝入反應器(固定床反應器需均勻填充,避免空隙過大或堵塞)。
若需預處理(如脫附水分),提前規劃預處理條件(如真空度、溫度、時間)。
二、系統預處理(樣品與管路凈化)
管路吹掃
打開載氣(N?/Ar)鋼瓶閥門,調節減壓閥至設定壓力(通常0.1~0.3 MPa)。
依次打開載氣通路閥門、流量控制器,設定載氣流量(如50~100 mL/min),吹掃整個管路系統10~30分鐘,去除管路內空氣和雜質。
樣品預處理
將反應器接入系統,關閉腐蝕性氣體通路,保持載氣吹掃。
啟動加熱爐,按設定溫度(如100~300℃)加熱樣品,同時可開啟真空泵對系統抽真空(根據實驗需求,真空度通常10?²~10?¹Pa),持續預處理1~3小時,脫附樣品表面吸附的水分、雜質。
預處理結束后,關閉真空泵,保持載氣吹掃,待反應器降溫至實驗溫度(或常溫)。
三、吸附實驗操作
參數設定
在控制系統中設置實驗參數:吸附溫度(通過溫控器設定)、氣體總流量(如100 mL/min)、腐蝕性氣體濃度(通過調節腐蝕性氣體與載氣的流量比例計算,如SO?濃度500 ppm)。
啟動檢測系統(如氣體分析儀、氣相色譜儀、微量天平),預熱至穩定狀態,校準基線(確保初始信號無干擾)。
氣體通入與吸附過程
先關閉載氣通路,緩慢打開腐蝕性氣體鋼瓶閥門,調節減壓閥壓力與載氣一致。
按設定比例開啟腐蝕性氣體和載氣的流量控制器,使混合氣體進入反應器(注意:s次通入時需緩慢調節流量,避免沖擊樣品)。
實時監測檢測系統數據:記錄氣體濃度變化(如出口氣體中腐蝕性氣體濃度隨時間降低,表明材料吸附)、樣品重量變化(重量法)或反應溫度變化(若為放熱/吸熱吸附)。
保持實驗條件穩定,直至檢測信號趨于平穩(如出口氣體濃度與進口一致,表明吸附達到平衡)。
過程記錄
數據采集系統自動記錄時間、溫度、流量、氣體濃度、重量等參數,生成吸附動力學曲線或等溫線。
實驗中定期檢查系統是否泄漏(如聞氣味、觀察壓力變化),若發現異常立即關閉氣源,停止實驗并處理。
四、實驗后處理
停止通氣與系統吹掃
吸附平衡后,先關閉腐蝕性氣體鋼瓶閥門和流量控制器,保持載氣繼續吹掃反應器30分鐘,將殘留腐蝕性氣體帶入尾氣處理裝置吸收。
關閉載氣鋼瓶閥門,停止加熱爐,待系統自然降溫至室溫。
樣品與設備處理
取出反應器中的樣品,根據需求保存(如用于后續表征)或按危廢處理(若吸附了有毒氣體)。
用載氣或惰性氣體再次吹掃管路,避免殘留氣體腐蝕設備。
清潔檢測系統(如氣相色譜儀的進樣口、色譜柱),關閉所有儀器電源。
數據整理與安全收尾
導出實驗數據,繪制吸附曲線(如吸附量-時間曲線、吸附等溫線),分析結果。
檢查通風櫥、尾氣處理裝置是否正常,確認無氣體泄漏后,整理實驗臺。